艾偉、汪奠基與習坎樓
作者/來源: 黃煒 發(fā)表: 2010-07-28 16:45:07 瀏覽: 16547 次
到過沙市中學(原沙市三中)的人都知道該校有座辦公樓叫習坎樓,該樓與兩位現(xiàn)代中國教育界非常有影響的人物密切相關(guān),一位是著名心理學家艾偉先生,另一位則是著名邏輯學家汪奠基先生。
1945年,抗日戰(zhàn)爭取得勝利后,西遷恩施的湖北省政府各級機關(guān)、學校紛紛遷回。因種種原因,國立湖北師范學院(現(xiàn)湖北大學前身)卻沒有回到武昌,而是先抵江陵,后至沙市童家花園(沙市中學舊址)。
究竟是什么原因當時的國師沒有回到武漢,已無從查考,但據(jù)熟知那段歷史的朱玉峰老師回憶,這可能與艾偉先生有關(guān)。艾偉(1890~1955),字險舟,湖北沙市人,1925年獲美國華盛頓大學哲學博士,歸國后曾任國立東南大學、上海大夏大學等校教授,國立中央大學教育系主任、教育學院院長、師范學院院長等職,1933年受聘為教育部首屆部聘教授。1938年在中國首創(chuàng)教育心理研究所并任所長,他對提高漢字學習效能,推動漢字簡化以及漢字由直排改為橫排等均作出過重要貢獻??谷諔?zhàn)爭結(jié)束后,作為一個為心理學中國化作出了重大貢獻,在現(xiàn)代中國非常有影響的教育心理學家,艾偉先生提出把國師放在自己的家鄉(xiāng),希望能為自己的家鄉(xiāng)發(fā)展培養(yǎng)更多的人才,這應(yīng)該是可能的。而且盡管因為戰(zhàn)爭,古城往昔的繁華已成煙云,但沙市作為魚米之鄉(xiāng)——江漢平原的重要糧棉油中轉(zhuǎn)基地,還是可以為戰(zhàn)后學校發(fā)展提供一定的生活物質(zhì)條件,這也許是決策時考慮的另一因素。
但由于學校離省會武漢較遠,交通不便,信息不暢,圖書雜志不易購得,名流學者無法延攬,不少教授紛紛辭職。為“改善生活,保證學習”,1947年春,國師學生掀起了一場大規(guī)模的“抗命請愿”斗爭,要求歸遷武漢 。當年2月26日至4月6日,600余名學生前往武漢省府請愿,并得到了武大、中華大學、農(nóng)學院和醫(yī)學院等高校學生的聲援,其聲勢之大、時間之長,為湖北學運史所罕見,迫使當時的湖北省政府主席萬耀煌出面安撫,教育部特派教育次長赴漢調(diào)處。1948年5月,國師正式遷往武漢。在國師遷往武漢前,為改善學校辦公條件,曾修建了一棟辦公樓。1947年元旦,時任院長的汪奠基先生親筆題名“習坎樓”,并篆刻石碑置于該樓的基腳。
1944年秋至1947年夏任國立湖北師范學院院長的汪奠基先生,是湖北鄂州人,他1920年留學法國,先后攻讀過哲學、數(shù)理邏輯,獲碩士學位。1925年回國,先后在北京大學、北京師范大學、中國大學、上海暨南大學、武昌中華大學、東北大學、西北聯(lián)大等校任教授。三十年代,他就與金岳霖、沈有鼎、張東蓀、張申府等清華、燕京大學的教授組織成立邏輯研究會。1952年,高校院系調(diào)整,各大學的哲學系并入北京大學,包括汪奠基在內(nèi),全國幾乎所有的邏輯教師都到了北京大學哲學系邏輯教研室。1956年汪奠基與金岳霖等人去了新成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,任研究員和學術(shù)委員會委員。其主要著作有《邏輯與數(shù)學邏輯》、《現(xiàn)代邏輯》、《中國邏輯思想史》、《哲學概論》、《哲學與科學》、《科學方法》、《理則學 》、《邏輯十略》、《老子樸素辨證的邏輯思想》等。1979年汪奠基先生病逝于北京。
假如沒有艾偉,可能國立湖北師范學院不會來到沙市,假如沒有汪奠基,那也不會有今天的習坎樓,更不會有沙市中學今天的習坎精神!